中国人口曾经在北宋超过1亿,之后到明朝晚期又达到1亿至2亿之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增为1亿5千万[参1]。明末清初,因为流寇扰乱、清兵入塞、入关战争与三藩之乱的关系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而饥荒、瘟疫使得中国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史学家葛剑雄认为明清之际人口的跌幅估计可达40%,从崇祯元年(1628年)以来平均每年下降19%至顺治末年达到谷底[参2]。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并占领台湾,经过康雍乾盛世获得长期的休养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清初人口数量未明确,史学家姜涛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人口增长到1亿;赵文林推估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超过1亿。到乾隆后期,全国人口正式突破2亿,到鸦片战争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猛增到4亿[参3]。清朝人口的增长一反中国人口过去的波浪式增长型态,呈现斜线上升[参4]。
1878年画,《中国饥荒》 (The Famine in China)。饥荒受难者被强迫把儿女给卖掉。
十九世纪时,清朝因为太平天国的起事、捻乱及回乱等战乱损失不少人口;光绪年间又发生不少天灾,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河南、山西、陕西、直隶、山东等地发生特大旱灾饥荒,尤以山西最严重,太原府100万人死95万。总死亡数计950万-2000万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约2-4%,史称丁戊奇荒。光绪十三年(1887年)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最后加上海外移民风气日盛,因此到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口维持在4亿3千万多人,与道光年间的人口数差不多[参5]。
目录
1 移民潮与华侨
2 永不加赋与摊丁入地
3 人口普查
4 参考资料
5 参考书目
6 外部链接
7 相关条目
移民潮与华侨
编辑
十八至十九世纪华人移民全球路线图。
由于中国长年的战乱与屠杀,产生许多真空地区,而后又因为人口大量提升,使部份省份人口过剩,这些都带动了移民潮。明末流寇张献忠领有四川。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40万人的成都只剩下20户居民,人口从至少三百万一度锐减到只有八万人。后来清廷推动以湖广、陕西等各省人口填补四川地区,史称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移民四川的趋势历经一个世纪,四川无疑是最大的一个吸收过剩人口的地区。清廷为了保护其发祥地东北地区,于奉天(今辽宁省)设立柳条边以禁止汉人向北移民。然而华北地区的贫民仍然因为生计偷偷移民。咸丰光绪年间,清廷考量俄国与日本有意指染东北,逐渐开放移民东北,并且在日俄战争后完全开放移民[参5]。福建与广东各省因为山多人狭,又靠海,许多人口移民海外。台湾早在荷西统治时期、明郑时期就获得闽南、粤东的移民,约有十馀万人。清初因为防止如朱一贵事件等动乱发生,曾严格限制移民台湾。同治末年发生牡丹社事件,日军一度侵台,这使得清廷积极开放移民台湾。到台湾割日前夕,已经有三百数十万的移民人口[参5]。早在十五、六世纪,闽粤人民就时常移民泰国、马来西亚与印尼等东南亚地区,这些海外华人还建立兰芳共和国。鸦片战争之后更多华人移民海外,主要以东南亚地区、美国西部、加勒比海群岛为主。清朝灭亡时,海外已有七百万的华侨[参5]。
清朝时期的人民被称为华人、清人、中国人等,如晚清颁布的国籍法即使用中国人之称谓来指代清朝臣民,并对“中国国籍”一词作出明确规定。日本曾将清朝人称为清国人(类似此前将明朝人称为明国人),并有清国奴等歧视用语。清代学者康有为和日本“保全派”嘉纳治五郎在其文章及专论中有称清朝人支那人或清国人[9][10]。1912年,中华民国取代清朝建国后,清国人等名称逐渐消失,周边国家主要使甪中国人、华人等其他称呼,惟日本曾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支那人来称呼中华民国(后在中华民国的抗议下改称“中国人”)。
永不加赋与摊丁入地
编辑
康熙后期,经过长时期的休养生息,社会已日趋安定,但人丁与地亩的载册数增加迟缓。一方面由于土地与人口的清查不够彻底,再者也由于地主以多报少之故,贫民迫于赋役的繁重而相率逃亡,人丁的统计并不确实[参6]。康熙帝为确实掌握人口数,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册人丁数作为全国征收丁银的固定总额,以后新增者为“盛世滋生人丁”,从中央到地方均不得随著人口的增加而增税。但除补不易,弊端又无法避免。所以采取摊丁入地政策,废除人头税(丁税),并入土地税内。这使得无产者没有纳税负担,而地主的负担增加,对于清朝人口的持续增加、减缓土地兼并、以及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参4]。
人口普查
编辑
1741年乾隆帝时期,户部有感于人口的增长,有必要对人口登记制度加以检讨,并彻底改变户口统计与管理制度,以掌握人口真实情形。然而却遭到廷臣苏霖渤等人们的反对,他们认为实施人口普查对维护统治没有实质意义,各省户口殷繁,“若每歳清查,诚多纷扰”[参7]。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湖北东部发生灾害,由于赈济的人数超过地方登载的户口总数,经过清查发现,有些县份在每年上报人口数都含混交代。乾隆帝大怒,要各省督抚全面展开人口清查。隔年,保甲严格执行人口普查制度,共增加43,534,131人,此后全国各省人口数较以往更接近实际人口数。人口查报也成为保甲的一项重要职责[参4]。无论在乾隆四十年(1776年)前后,人口统计都限于各省。而且京师顺天府、八旗、黑龙江、新疆、蒙古、西藏、台湾、云贵川广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等并未列入户口统计中,不管何时见于官方记载的人口均低于实际人口数。葛剑雄以为乾隆四十一年至道光三十年的户口统计数基本上是较可靠的[参8]。
清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顺治八年(1651年)
人丁10,633,326户
这是清朝第一次人口统计,其中人丁指成丁(十六至六十岁的男子)或是指赋税基本单位。
顺治十二年(1655年)
人丁14,033,900户
推算为4、5千万人
[参3]。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高王凌推算7、8千万人[参9]
去年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并占领台湾。
葛剑雄推算1亿3千万人[参10]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何炳棣推算1亿5千万人
[参11]。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人丁24,621,324户
康熙帝为确实掌握人口数,宣布永不加赋,自康熙五十二年起人口数字分成应缴税的“人丁户口”和不需缴税的“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二年(1724年)
人丁26,111,953户
推算为8、9千万人
[参3]。
雍正十二年(1734年)
人丁27,355,462户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1,559人
本起统计制度废除人丁,改为统计口数(含大小男妇),此后人口稳定成长。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221,027,224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
264,561,355人
保甲严格执行人口普查制度,增加43,534,131人,此后全国各省人口数较以往更接近实际人口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01,000,000人
[参5]。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313,281,795人
嘉庆十七年(1812年)
361,695,492人
天灾、川陕楚白莲教和各地起事不断,造成人口伤亡,也影响人口查报。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0,000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
398,942,036人
鸦片战争前夕[参3]。
咸丰元年(1851年)
432,164,047人
咸丰二年(1852年)
334,403,035人
太平天国进入长江流域,华北有捻乱,影响人口查报[参5]。
宣统三年(1912年)
347,902,565人
到宣统年间(1910年至1911年间),清廷再度实施人口普查,至本年完成。本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参3]。
注:本表主要以《清实录》为主,仅用于观察人口变化的状况。虽然文献中的人口数字都是一些近似值,并非完全准确,但即使统计误差为上下十个百分点,这个数字仍然是相当庞大的[参4][参5]。
参考资料
编辑
参:
^ 何炳棣著,葛剑雄译. 《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第262页.
^ 葛剑雄. 《中國人口發展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263页.
^ 3.0 3.1 3.2 3.3 3.4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 田赋统计》〈甲表86《清宣统年间调查(公元1912年汇造)之户口数的修正》.
^ 4.0 4.1 4.2 4.3 丁光玲. 《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壓力(1644〜1820)》 (PDF). 复兴岗学报 民93,82期385-414. [2012-0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1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姜公韬. 《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七章 五百年社會文化的掠影〉. : 第122页.
^ 庄吉发. 《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 学生书局. 1985年: 第69页.
^ 庄吉发.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3》乾隆五年十二月丙辰,御史蘇霖渤奏. 学生书局. : 第5页.
^ 葛剑雄. 《中國人口發展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63页.
^ 高王凌. 〈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口〉,《清史研究》.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3期: 第29页.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葛剑雄. 《中國人口發展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249页.
^ 何炳棣著,葛剑雄译. 《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第268页.
参考书目
编辑
《中国通史 明清史》,姜公韬,九州出版社,ISBN 978-7-5108-0062-7
《追寻现代中国-最后的王朝》,史景迁,时报文化出版社,ISBN 957-13-3370-0
《中国历史》,李国祁,三民出版社,ISBN 978-957-140-6
《中国近代史》,李云汉,三民出版社,ISBN 957-14-0669-4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复旦大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0332-73
《中国通史》,傅乐成,大中国出版社,ISBN 957-521-142-1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清朝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清朝条约
国立故宫博物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史网
清朝历史.历年千年网
清朝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艺术中国网
清朝的书籍.清朝历史网
清朝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劝学网
清代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华夏历史网
清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铁血网
清朝那些事儿.腾迅读书网.朱景晖
清朝历史.鲜莓草堂网
清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尘土网
正说清朝十二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读书频道.阎崇年
清朝钱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藏点网
相关条目
编辑
满族
满汉文化
满洲国
清朝官员服饰
中华民国
中国近代史
中国人口史
前朝:明朝
中国朝代
后朝:(帝制结束)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