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股事茶妹妹,(https://xueqiu.com/1588214539/106813097)
阿迪达斯、东芝等外资企业在中国不断倒下,都在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依附于劳动力成本生产的传统制造业已经有了衰落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制造业巨头将工厂撤离中国市场,或关闭、或被收购,手法多样,但这背后似乎揭示了传统制造业的瓶颈,创新力不足,已有的生产框架,市场等里外因素都可能造成竞争力低下。
时代在变化,可能熬过了寒冷的冬天,但却熬不过温暖的春天。前面提到的企业就是一个例子。在这种大环境下,近两年内的知名工厂在中国先后关闭的案例也许可以让你了解制造业的态势:
1、紫兴纸业关闭苏州工厂
2016年6月,世界领先的林纸产品制造商斯道拉·恩索集团董事会旗下苏州紫兴纸业有限公司宣布停产。苏州公司除了给500名左右员工相应的补偿外,还会为员工提供再就业支持。
公司成立于1993年,1996年正式进入投产,总投资额约20亿元人民币,是国内投资、生产时间最早的高档文化用纸生产企业。
关于遣散原因,紫兴纸业称,公司规模较小,面对国内市场涌现的更大产能的竞争对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具有竞争优势。而在过去二十年间,工厂所在地逐渐发展成为苏州高新区的商业和住宅核心地段,租金升高。越来越难以维持大型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营。
2、SRAM速连关闭昆山工厂
在2014年SRAM速连对昆山公司规划时,就拥有员工三百余人,大部分是技术人员,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前叉、前拨等入门及中端零部件。
2016年,SRAM宣布关闭在昆山的生产工厂。SRAM全球生产副总裁Jeffrey J Winterkorn说,这是SRAM为了更好的支持客户的选择以及集约化办厂才考虑撤销其在昆山的工厂。
通告中表示,开厂三年,中国自行车市场和全球市场的变化导致昆山厂的产能利用率仅为20%,同时昆山产品的销售却持续下跌然而费用在增加中。为了调适这些新改变及将生产制造集中以便能更好的支持客户,SRAM速连把相关生产移转到台湾工厂,并将其作为亚洲总部。
3、希捷关闭苏州工厂
2017年1月,最大的硬盘生产商希捷发布公告称解散其位于苏州的工厂。而对于解散原因,希捷希望继续缩减全球生产规模,以更好适应现在及未来市场需求的措施之一。而此次希捷解散苏州工厂,所要遣散的员工有2200多人,按照法律要求给了2个月工资补偿。
作为一家全球化公司,希捷HDD硬盘工厂主要是在中国和泰国,中国工厂分别位于无锡和苏州。而苏州工厂早前属于迈拓科技,2005年底希捷收购迈拓科技,主要生产自主品牌(Seagate)的笔记本电脑硬盘、台式机电脑硬盘和企业级服务器硬盘,是希捷全球最大的HDD组装中心。
但新型的固态硬盘已经出现,希捷在中国生产的硬盘主要以磁头驱动的传统硬盘为主,消费者对此类的应用于电脑的产品需求降低,导致了无锡和苏州公司的订单减少,产能出现过剩的现象。关闭中国工厂、大裁员是希捷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大背景是PC市场需求低迷,HDD出货量快速下滑。
4、美高森美集团关闭上海工厂
2017年,美国国防军工FPGA器件顶级供应商——美高森美集团正式宣布关闭在中国上海的生产设施,这是基于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因。
上海美高森美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投资总额达1100万美元,是美高森美在中国唯一的制造工厂,主要产品包括:SMSC芯片、晶闸管模块及其它半导体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计算机及周边设备、医疗器械、汽车、卫星、通讯及军用/航天等领域。
据了解,美高森美集团关闭上海工厂或与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有关,其是是美国军方/航天的重量级供应商,相关半导体器件涉及中美军用产品,关闭上海工厂或许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为2017年拿到特朗普新政府关键订单铺路。
5、尼康关闭无锡工厂
2017年10月,尼康宣布暂停无锡的子公司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的经营。对于2268名员工的补偿和遣散安排,尼康给予了“n+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方案。
尼康无锡公司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用组件的制造。除了这个,尼康在中国还设立了5个工厂,主要涉及医疗健康、工业用光学器材等项目。
此次关闭尼康无锡公司,在尼康公开的声明中就有表示,“由于智能手机的崛起,小型数码相机市场正在急速缩小,无锡公司的开工率也显著下降,持续运营变得非常困难。” 从2012年到2016年这五年,卡片式数码相机这一块的销售量下降了68%,这段时间无锡工厂的开工率只有30%。很显然这样的开工率无法支持工厂的持续运营。
6、日本日东电工关闭苏州工厂
2001年7月,日本日东电工投资130亿日元建立苏州工业园区,主要作为柔性电路板(FPC)、偏振光片的生产基地。据了解,日本电工是全球第一大偏光片制造商,其生产的液晶电视用多层光学补偿膜更是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0%以上。
2018年1月,著名的电子制造企业——日本日东电工宣布关闭苏州工厂,撤离中国。用人高峰时期员工达6000多人的巨型工厂,在关闭苏州工厂后,裁掉1000多名中方员工。
此次产能调整不涉及FPC(柔性电路板)相关业务,有人猜测是部分裁员。关于补偿方案,日东电工偏光片产线部门的员工获得了N+1.5的赔偿、今年1月-2月的社保,以及1.5万元/人的“特别奖”。
而日东电工对撤出苏州工厂一事作了回应,声明称,日东电工(苏州)有限公司决定停止其部门之一的光学事业部门的生产活动,相关的生产业务转移至中国国内日东的其他工厂。
7、日本松下关闭苏州工厂
3月10日,有消息称,日本家电巨头松下集团由于多年亏损,经营不善,将出售松下集团将以售价为4.5亿美元出售位于中国苏州的工厂。根据公司的一则招聘显示,其拥有 1400 名员工。
松下系统网络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松下电器和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在 1995年合资成立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6000m² 。其主要生产业务是松下安防监控摄像机,销往全球各地。
而中国安防有海康威视这样的强力对手,安防也被越受国家重视,松下集团在中国主要的优势逐渐下降。近年来,松下在中国的家电领域也面临很多竞争对手,如美的、海尔等家电巨头。
在这样的挑战下,日本松下也不得不调整发展方向,开始把投资重点转移到技术含量更高,赢利尚处于头部阶段汽车电池领域。而中国又是一个隐藏的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最大的市场,需求量大。目前,作为特拉斯最早两个超级电池厂重要成员的松下公司表示,正考虑再次与特拉斯合作,在中国建立一个超级电池厂。
8、三星深圳工厂整体裁撤
5月4日,三星位于深圳的工厂已经整体裁撤,遣散员工约320人左右,而其涉及的员工补偿金额达到4400万元。
2002年2月,深圳三星电子通信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三星电子集团在海外设立的首家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在深圳的工厂。
但工厂只负责制造,研发及销售由其他公司负责。工厂转型之后的4到5年三星仍未在中国卖出一台网络通信设备。这几年工厂均是承接韩国总部发来的订单。
华为、中兴、等智能网络设备制造商的冲击,加上近年来三星的“爆炸门”事件频发,三星的口碑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因为众多综合性因素,三星到目前为止仍未能打通中国市场。即使5G市场来临,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三星来说进中国市场的机会也比较小。
而三星在裁撤中国工厂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东南亚生产线的布局。三星在中国的用工人数不足3000人,而在东南亚地区的用工人数却达到了14万,比当年极盛时期的中国还多出4万。除此之外,三星去年在越南砸下的100亿美金的投资,更是占到了去年越南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
9、奥林巴斯关闭深圳工厂
成立于1991年的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传统相机、数码相机及其它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
5月7日,奥林巴斯宣布关闭深圳工厂,这意味着奥林巴斯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工厂也关闭了。深圳工厂在编员工有1400多位员工,对他们来说,消息公布得太突然。公司开放的员工通道可以按工作年限领对应月薪的“就业补助”离职,比如说工作5年可领5个月的“就业补助”,仅限公司限定的部门。但留下来的很多都是没有开放过“就业补助”部门的老员工,“50%以上是工作15年以上的老员工”。
事实上,奥林巴斯迁出中国市场也在意料之中。此前,奥林巴斯发展鼎盛时期员工达到15000人,但自2012年开始,公司因为效益不好而停止招聘新人,并逐渐将中国订单转移到越南工厂。因为对比于中国市场,越南的劳动力成本更低。而关闭深圳工厂,奥林巴斯也给出了相应的回应: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数码相机市场的急剧萎缩,奥林巴斯深圳工厂的生产率显著下降;而且,奥林巴斯深圳工厂自设立至今已有26年之久,其设备也已经老化,很难再维持竞争力。
另外,关于奥林巴斯的业务迁移,其中相机业务将转移至越南;显微镜业务,高端的迁回日本,其余业务转至奥林巴斯(广州)工业有限公司。
10、友达光电关闭上海松江工厂
曾经的7000人大厂,现有职工约800人的世界龙头液晶显示面板企业友达光电宣布关闭上海松江工厂。5月7日,没有任何书面通知,由公司人资逐一告知员工需要关厂,员工毫无准备,面临失业。
之所以在盈利下的状况下关闭工厂,友达光电称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效能优化,为公司带来更大利益。不过,友达光电在中国的工厂覆盖苏州、昆山、厦门以及松江厂等地,迁移方向应该往苏州集中生产。目前,在中国工厂的员工高达2万余名。
@今日话题$格力电器(SZ000651)$ $美的集团(SZ000333)$ $海康威视(SZ0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