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31日讯(赵洋) 一场寒潮,让春城昆明也飘起了雪花,到大年初一下午,别离多日的阳光重新露出了笑脸,让人暖意融融。此时,昆明市官渡区牛街庄滇戏博物馆也热闹了起来,乐师在排练,演员在化妆,观众陆陆续续到场……2025年“非遗贺新春”传统戏曲惠民演出在这里隆重上演。
滇剧是云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有近300年历史。牛街庄的滇戏传统深厚,被称为“滇戏窝子”,从清代开始滇戏艺人在此代代相传,如今这里有云南最大的民间滇剧团,有一间从古戏台重建而成的剧场兼博物馆,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非遗贺新春”演出以传统神戏《观音赐福》开启,演员身穿洁白的观音帔,头戴璀璨的宝冠,身姿庄严,神态慈祥。观音菩萨在云南民间有十分广泛的信仰,饰演观音是一件颇为庄重的事情。
观音赐福
“其他角色可以用胶带把脸部皱纹粘平一点,但观音就是要把整个脸都露出来,对演员的外形气质和基本功都有很高的要求。”饰演观音的杨存英笑着说,“我说我年纪大了不好意思再演,但其他人都说驾驭不了,一定要把这个机会让给我。”杨存英已经71岁,但是到了台上,一招一式仍然非常稳健,风采依旧。
迎财神
紧接着,《八仙过海》《游御园》《迎财神》等精彩曲目轮番上演。其中,八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非常接地气,是民间很受欢迎,也是过年一定会唱的一出戏。刘建冬饰演的财神赵公明,手持金元宝,黑面浓须,身姿昂扬,气势威严,祝福百姓平安吉祥,祝福国家繁荣昌盛,精彩的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八仙过海
游御园
来自牛街庄本地的张阿姨是铁杆老戏迷,她告诉记者:“只要这边唱戏我都会来听,数不清多少次了,每年春节的演出都很好!”何先生和刘女士是专程从五华区赶到这里来的,“我们从小就很喜欢听戏,但现在唱戏的地方越来越少了,我是在非遗过大年的推文上看到这里,就找过来了,非常精彩,以后会常来。”刘女士说。
和所有传统戏曲一样,滇剧也经历过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台下没有观众,台上也没有年轻人。作为民间剧团,所受的困难则更甚:演员大多是业余从事,且没有工资,而滇剧比起民间更常见的花灯戏,更加难学难唱,也让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直到现在,剧团大多是50岁以上的牛街庄本地人,来这里听戏的也大多是中老年人。不过,记者在现场也发现了一些年轻的面孔。
马雪和赵子铭是红河学院的学生,他们手持相机在为演出录像。“我是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在找毕业设计主题的时候,想找非遗传承方面的内容,就在小红书上发现了这里。”马雪告诉记者,“认识半年多,基本每个月都会来一次,感觉这里的布置,人气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越来越好。”
年轻人能找到这一方小小的剧场,少不了滇戏博物馆第五代传承人张珂所作的努力,借助网络新媒体的运营,让年轻人有渠道了解这一云南省的文化瑰宝。
对此杨存英深有感触:“我们唱了几十年都没什么知名度,现在年轻人在网上一发布,竟然有人专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我们2016年就接待过复旦大学、天津大学等等地方的学生。”刘建冬也说:“我们这辈人就是从小搬着小板凳听戏长大的,但光靠这条路子传承远远不够。”
刘建冬在排练
牛街庄毕竟是一个小地方,滇戏博物馆也“深藏”在街道经济合作社的大院里,并不引人注目。如今,在政策支持和剧团齐心的努力之下,这个民间剧团的演出也能在春节期间走上南屏街、官渡古镇、福保文化城这样的高人气地段,让更多人能了解滇剧,爱上滇剧。“我们以前组织过非遗进校园,现在借着这个机会可以再接再厉,重新做起来!”谈到未来,杨存英非常振奋。
在张珂的小红书账号里写着:“我们固执的认为这是老年人才喜欢的东西,却忘记了戏曲本身的魅力,我一定会拿出最大的诚意给你们介绍滇戏!”是的,文化的传承不只有情怀,还有根植于本地土壤,根植于群众审美的魅力,或许不久之后,张珂这样的年轻一辈也能登台演唱,滇剧也能突破壁垒,被更多观众熟悉和亲近。